你的位置:

九游平台游戏 > 新闻动态 >

  • 立于21世纪看伯罗奔尼撒战争——名为霸权之争,实则为经济角力

    发布日期:2025-02-05 07:31    点击次数:77

    引言

    商业战在今天的解释有两种,第一是从发起方式上看,是国家通过经济手段,发起并造成敌对势力的经济损失,进而影响其发展,最终达到目的的非传统战争方式。第二是从产生的原因上分析,因为国家经济命脉遭受严重威胁,或因敌对势力的经济政策而使本国经济遭受重大损失,进而影响国家发展,不得不采取战争的方式解决去经济上的冲突。

    判断一场战争究竟是不是商业战争,是看参战双方在主观上是否为了维护国家之间的经济利益,如商业交换中的必要性原材料供应,就是最容易引发商业战争的导火索。

    一、 雅典的商业性扩张,为之后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创造了契机

    公元前8~6世纪,雅典城邦便开始逐步向外扩展殖民地并利用获得的新港口进行贸易。整个希腊半岛山地居多,平原甚少,初始的环境(地中海气候)虽然给这个半岛提供了足够的热,但却没有足够的土地以种植粮食作物。

    聪明的希腊人在险峻的土地上既没有改为吃直接粮食作物,如大米等,也没有被困死。而是因地制宜,向"钱"看齐,改种经济属性较高的橄榄、葡萄等,并发展相关炼油和酿酒产业,用高附加值的橄榄作物和口感醇厚的美酒换取低附加值的基本粮食作物。用今天的话说,这招叫扩大出口顺带货币升值,增加贸易顺差,从而取得在与埃及、克里米亚等地贸易中的优势地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雅典有了前人打下的商业基础,获得了经济发展,就需要一个人来开辟新天地。于是,在公元前509年,雅典执政官克里斯提尼进行了民主改革。而在此之前的雅典,基本上沿用的是僭越制,即国王或执政官不仅不被既得利益的贵族接受,还得不到本城邦的底层民众认可。

    雅典在波希战争后期,插手埃及和塞浦路斯事务不如预期后,大规模地转入黑海方向。先后占领黑海当中的西诺普和阿弥索斯、优卑亚岛的卡里斯托斯和对岸的安得罗斯,加上此前占据的赫勒斯海峡两岸城市西吉昂和科尔尼索斯,以及黑海商路上的著名三岛—勒姆诺斯、伊布罗斯、塞洛斯,将雅典至黑海产粮区开辟了"海上粮食之路"。

    然而,纯靠贸易渠道供给的粮食并不安全。

    我国已然跃居世界第二经济体,但每年的一号红头文件依然是聚焦三农,春分一到,基层政府的主要工作之一便是做好春播工作。可见,粮食自给率的程度,关系到国家稳定发展的根本。

    那时的雅典,也不例外。粮食贸易成为了其生存发展的必然条件,粮食的海上运输线可以说就是雅典城邦的生命线。一旦这条线路被人切断,无论雅典的城墙有多么厚实,马拉松平原上的余勇有多么善战,都无法挽救陷入饥荒的雅典城。

    前文提到,雅典在黑海粮食运输线路得以构成,取决于对波斯作战的优势和提洛同盟的组成(该同盟主要为黑海地区的爱奥尼亚诸国)。雅典守着一条生命线是不够的,如果需要确保足够的物资供应,就需要向西开拓新的粮食通道。

    公元前460年,麦拉加与科林斯爆发激烈冲突,导致前者退出伯罗奔尼撒联盟。雅典人等到了西进的机会,与麦拉加结盟并向港口尼塞亚派遣驻军,打破了科林斯一直垄断的经科林斯湾到西西里岛的航线垄断。雅典在西进的道路上步步为营,接着占据诺帕克都,直接遏制科林斯的咽喉。

    科林斯不愿束手待毙,随后联合同样因为希腊西进战略而受到威胁商业利益的厄齐纳,于公元前459年,发动对希腊的反击作战。两年后,作为伯罗奔尼撒同盟的盟主斯巴达被迫加入对希腊的战争。

    局面并没有因为斯巴达的加入而立即逆转,随着厄齐那陷落,它在萨罗尼克海湾上的商业优势转归雅典的庇里犹斯港,萨罗尼克海湾南岸的特罗真、科林斯湾南岸的阿卡亚也归入雅典阵营。 雅典一方牢牢占据着战争的主动权。

    直到公元前446年,随着麦拉加的再一次倒戈,雅典在麦拉加的驻军悉数覆灭。后院起火的雅典支持不住,于次年与伯罗奔尼撒同盟签订了《三十年和约》,只保留占据的诺帕克都和厄齐那,至此第一阶段战争结束。

    二、 两大商业帝国的根本利益冲突,导致战争的再次爆发

    与雅典相比,科林斯商业帝国的性质更加浓厚,科林斯的商人代理了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大多数生意,这就不得不承认科林斯的商人利益与伯罗奔尼撒同盟的整体利益具有极大的相关性。因此两帝国的商业竞争,也被看做是两大阵营为战争奠定物质基础的竞赛。

    公元前448年,波希战争结束,克里斯提尼立即呼吁召开几乎涵盖整个希腊半岛上的城邦大会,讨论泛希腊半岛的自由航海通行许可和希腊总体安全观的问题,但这一提议遭到斯巴达的极力反对,最终导致雅典的想法破产。

    于是,泛希腊的航海安全许可变成了"在各自势力范围内的航海通行许可",以及对第三方没有约束效力的城邦双边的协定。斯巴达这简单的一句不同意,将东边的科林斯帝国和西边的雅典帝国通过贸易来实现"利益共同体"的可能性降为零。因此才有了雅典的西进拓展和科林斯的绝地反击。

    公元前435年,科西拉与其殖民地厄庇达努发生冲突,雅典又找到了战机。厄庇达努眼见不敌,寻求科林斯的支援时,雅典果断与科西拉结盟,把支援厄庇达努的科林斯挡在了其自家门外。

    放在今天的国际环境里,雅典这叫武力干涉他国内政。是联合国一再呼吁,甚至是要受到联合国军打击的危险行为。既不符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宗旨,也不存在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完全一副我行我素,你奈我何的霸道态度。

    科林斯见雅典的行为严重损害了科方的利益,伤害了科方人民的感情,破坏了长期以来(其实也没多长)双方建立的友谊,因此大笔一挥—开战!

    战火重燃,本想着作为伯罗奔尼撒的领袖城邦斯巴达能够身先士卒带头冲锋,主动发扬见红旗就扛、见山头就上的不要命和"二杆子"精神。但实际上,斯巴达对雅典行动的迟缓,在令对手提洛同盟开心的同时,也让伯罗奔尼撒的盟友感到愤怒,为此他们常常抱怨这位"只关心自己,不关心组织"的一把手同志。

    斯巴达是希腊半岛上少有能够自给自足的国家之一,它对本身的关心程度超过了对伯罗奔尼撒同盟的关注—建立同盟的初衷是帮助斯巴达处理内乱,而非对外征服。但作为伯方的主要发言人,斯巴达还得顾及科林斯和众多小弟们的战争呼吁。

    可以说,即将充当主要打手的斯巴达本身是不想与昔日的好友希腊轻易开战的。在这位主要打手的消极怠工下,直到公元前424年,斯巴达攻陷雅典的重要据点安菲波力斯,其身后的小老弟们才第一次感受到了老大哥的存在感。

    以上的事实表明,显示了商业帝国科林斯和农业强国斯巴达在对待海陆安全问题上的截然相反的态度。

    最终靠着斯巴达海军对雅典的封锁,即切断了雅典的海上生命线,最终迫使雅典当局投降。

    三、 市民和工商阶层无疑加速了战争的爆发

    科林斯本身是靠着科林斯商人的贸易一步步发展壮大的。同样商业繁荣的雅典,是民主政治的重要代表。可以说雅典的商人既是战争的鼓动者,也是战争的出资人,雅典的市民既是战争的决策者,也是战争的最主要兵员。他们需要用身躯去捍卫雅典商人的利益,而雅典的商人则需要为战争埋单。

    战争的可怕之处不是在于死了多少人,造成了多少财产损失,而是一旦发起,除非一方彻底投降,否则只能继续下去。相信诸君都听过这句话:

    "我们的孩子们不能白死"

    正是建立在这一残酷现实之上的"肺腑之言"。

    结语

    言至于此来看,以伯罗奔尼撒战争为代表的希腊战争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国际的商业交换,是两大帝国为了各自长远规划发展的经济利益造成的矛盾冲突,同时也是两国的商人为本土的商业生产开拓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的努力。

    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实质,是一场商业战争。

    商业战争是最能避免的一种战争,不同夹杂着于民族仇恨的复仇之战和不得不打的反恐战争。商业战争完全可以通过签订平等的贸易条约,建立贸易共同利益体,发挥所长,各取所需,从而实现真正的开放共享,互利互惠,让各自获得发展的同时,也让老百姓享受一下发展成果。

    参考文献: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希腊波斯战争史》

    《全球通史》




Powered by 九游平台游戏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